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大举进犯,韩复榘不战而逃,山东人民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开展游击战争,摧毁伪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自从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直接部署与领导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并首次旗帜鲜明的打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的旗号以后,活跃在山东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更加强大了,一些地方开始成为稳定的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3月到5月,先后成立了掖县、蓬莱和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冀鲁边、鲁西北、鲁中区、泰西、湖西地区等也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由于在抗战初期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充分,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大部分并不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而是在共产党推动下,由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县长,受国民党政府的领导。

山东抗日根据地地图
山东抗日根据地地图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山东的斗争形式越来越复杂,国民党政府开始阻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民主政权的建立。随着对政权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以及日军的“扫荡”摧毁了一批国民党地方政权,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鲁中区,1939年6月成立了淄川县民主政府和泰安四乡联合办事处;7月成立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联合办事处和莱南行署;8月成立莱芜县民主政府,8月底,成立博(山)莱(芜)蒙(阴)办事处;9月1日,成立泰莱历章淄博新七县联合办事处,接着建立了益都、新泰、章丘、博山、泰安各县民主政府;11月南沂蒙、北沂蒙办事处成立。在建立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同时,鲁中区还建立、改造了大批区乡政权。在鲁西区,1939年春博平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7月至12月,长清、寿张、曹(县)东南、东平、莘县、堂邑、丘县、肥城、宁阳、郓城、泰西、茌平、平阴、巨野、临清、阳谷等地都建立了民主政权;从1939年5月至1940年6月,鱼台、邹西、单县、金乡等地陆续建立民主政权。在胶东区,1939年12月成立蓬黄掖行政联合办事处,统一领导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民主政权。在鲁北区,1939年7月先后建立了陵县、商河、无棣、阳信、禹城、临邑等6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鲁南区,1939年11月建立了邹县、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清河区,7月6日成立了清河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临淄县政府;7月7日,桓(台)长(山)行政委员会成立;1939年冬,长山县、益寿临广四县边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应当用一切努力争取政权,这是山东与苏鲁斗争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并且指出了一些争取政权的办法:在敌人“扫荡”中旧政权人员跑了,我应立即委任,然后再行民选,以树立新政权;在反摩擦中建立新政权;在民众为民主民生的斗争及反对汉奸、反动分子的斗争中建立新政权;即使旧政权存在,我亦应寻机建立新政权。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我们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指示要求,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并指出:“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

至1940年夏,从渤海、黄海之滨到广大山区、平原,都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工、农、青、妇和文化等各界人民抗日团体,建立了从乡村到区、县、专区的抗日民主政权。国民党政府虽然委派原青岛市长沈鸿烈为山东省政府主席,但沈鸿烈毫无抗日行动,只依靠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扰害人民和反共磨擦活动,更谈不到实行民主政治。

为了更好地实施抗日救国和民主政治,山东人民迫切需要建立全省性的抗日组织、民意机关和行政机构。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 1940年7月26日,在沂南县青驼寺召开了山东省国大代表复选大会,山东省全省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各界总会成立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联合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我党领导的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工、农、青、妇、文等救国群团组织,对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起广泛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迎接更加艰苦的抗日持久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众日报对山东省临参会与战工会成立的报道
大众日报对山东省临参会与战工会成立的报道

出席联合大会的有鲁西、胶东、鲁南、鲁北等地区选出的国大初选代表100余人,全省各地区工、农、 青、妇、文化界各救亡团体代表200余人。大会推选范明枢、朱瑞、黎玉、李澄之、孙鸣岗、张伯秋、霍士廉、陈明、李竹如、朱则民、杨希文、牟宜之、张立吾、郭英、陈放、祁青若(女)、许光明等17人组成主席团。主席团推选杨希文为大会秘书长,霍士廉、朱则民为副秘书长。76岁的抗战老人范明枢致开幕词,霍士廉代表大会筹备会报告大会筹备经过,朱瑞作了《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报告,黎玉作了《论山东目前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的报告并致词,李澄之作了《宪法与民主》的报告并代表鲁南国民抗敌协会及鲁南国民抗敌自卫军致词等。

省临参会通过《人权保障条例》
省临参会通过《人权保障条例》

主席团提交大会通过的议程是:复选山东省出席国大代表;拟订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组织条例和施政纲领;选举成立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省级行政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选举成立山东省总动员委员会,山东省工、农、青、妇、文化界救国会或救国协会,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下设政治(后改为民政处)、军事、财政经济、教育、民众动员5个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级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诞生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不仅巩固和扩大了山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使全根据地的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统一,结束了抗战以来山东各抗日力量各自为政的紊乱状态,使社会抗战秩序得到稳定。

1943年8月12日至9月8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一届二次参议员大会先后在莒南县坊前村和日照县桑庄召开。大会通过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决定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称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简称省政委会)。选举黎玉等11人为省政委会委员,黎玉任主任委员。9月8日宣誓就职。省政委会下设民政处、财政处、教育处、战时高级审判处、公安处、工商管理处、调查研究室和战时邮务总局。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鉴于山东境内国民党顽固派政权已基本瓦解和敌伪政权已面临全部垮台的情况,为了适应大反攻形势的需要,迎接抗战的最后的胜利,1945年8月12日,即将出席全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的38名山东代表联名向省临时参议会驻委会和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提出成立山东省政府的建议。8月13日,省临参会和省战时行政委员会第20次联席会议在莒南大店召开,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为山东省政府主席。9月21日,山东省政府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一起迁往临沂。

1949年3月30日,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暨山东省参议会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政府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4月10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决定以济南为省会,省府各厅、局直属机关迁驻济南市。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名称几经变更,从省战工会到省政委会,再到省政府与省人民政府。名称的变迁反映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1938年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只有几百人,拥有军事斗争经验的人员和武器装备少之又少,到抗战结束时建立了以一省范围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民主政权,总人口超过3000多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还大力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方面建设,基本实现了人民解放,到1945年底,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在齐鲁大地蓬勃兴起。

谁赢得人民谁就能天下无敌

参考资料:

http://www.sdkrzzjng.com/index.html

http://lib.sdsqw.cn/ftr/ftr.htm